展评 | 龙美术馆,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
文/卜生
《洛杉矶》是马克·布拉德福特在上海的第二次个展,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将展览命名为《洛杉矶》,除了和艺术家从小生长的城市有关以外,据艺术家说,也暗含着一条与两座城市相关的暗线——《银翼杀手》,故事设定发生在2019年和2049年的洛杉矶.,核危机过后的反乌托邦城市,结合着高科技、阶级分化、、拥挤的街头、霓虹灯、亚洲文化、环境恶化、复制人,以及永远都下个不停的酸雨。我们看到了80年代的洛杉矶在构想中变成了具有亚洲美学的样子,而这种亚洲美学则来自于香港、上海、东京这样的亚洲大都会。因此我们在他的架上作品《洛杉矶》中看到了黑暗潮湿的图景以及分布其中的街区衬托在斑驳的色块之上,仿佛末世景象。
布拉德福特的作品常被粗暴地归类为抽象油画或者拼贴画。但是他的作品即不抽象也不是油画,更不是拼贴画。因此我更倾向于用更加概括性的“架上”来指代,因为常规的分类方法并不适用于他。布拉德福特标志性的架上作品通常拥有超大的体量和仿佛城市地图般的脉络,或许这也是让人觉得“抽象”的地方,因为一眼望去,在配色和线条的处理上,确认能够让人想起抽象表现主义的多为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但实际上他的作品是社会、政治、经济、身份等融合议题的一次具象集合。例如,在地图系列中,他也正是利用这样具体的脉络线条来表现城市的道路的,我们能够通过道路和河流清晰地判断出城市的指纹,从而得知画面之中是哪个城市,而近距离观看时,刮擦过的粗砺表面平铺在观者眼前。当地图足够大时,我们将会辨认出怎样的细节?
博尔赫斯的超短篇小说《科学的严谨》用仅仅一个段落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魔幻故事,当这个王国的人痴迷于制作地图时,最终地图变得和王国一样大,充满了所有的细节,覆盖在王国的表面,地图最终随着年轻一代失去兴趣而被遗弃,而王国本身也随着分崩离析。布拉德福特的地图系列就具有这样的魔幻现实效果,我们在近距离观看作品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卫星地图般的拟真景象,而是另一层媒介所承载的信息——来自于报纸、杂志、海报等纸媒残骸——在迂回的道路上若隐若现。如同观看地图一样,观众参与到“解密”的过程,试图从破碎的报纸和杂志的图片和文字中寻找着什么。我们看到了流行偶像、时尚模特的发型、具有某个年代特色服装的一角、一段不知所云的话…… 它们被艺术家一层一层地粘着在一起再刮擦掉,是寻找人类媒介碎片的考古学,是在地图所象征的残骸之中寻找残骸。我们看到了由大众媒体的集合组成的都市图景。
布拉德福特本次也带来了大型装置《密特拉》,同样,艺术家热衷于体量大的作品营造出压迫感。方舟的造型和作品名字“密特拉”(拜火教的光明之神)本身就具有强有力的宗教指涉,而残破的船舷和艺术家标志性的用海报和报纸进行刮擦,传达出宗教隐喻,仿佛能够依靠碎片勾勒出叙事,一艘饱经风霜的方舟来自于什么年代?报纸和海报的文字和图像提示着人们这是21世纪的产物,时间线的错乱故意要抹去时间的痕迹。艺术家当在2008年初创作这件作品是为了纪念新奥尔良遭受飓风卡特里娜的侵害,它用方舟提示着人们曾经拯救人类和动物于洪水的方舟。作品曾经在新奥尔良展出,停留在干燥的停车场,如今停留在干燥的室内空间里。船的造型在龙美术馆的空间里也有着功能上的联系——曾经作为码头的龙美术馆如今依然在黄浦江畔,却早已遗弃了码头的功能,而《密特拉》的到来使得本身与空间无关的作品被微妙地赋予了意象上的连接。
社会议题,特别是为少数群体平权一直是布拉德福特长期以来的创作和追求。无论是关注自然灾害的《密特拉》还是关注城市变迁的地图系列,或者是直接在作品上使用文本,用大众媒体的语言呈现历史碎片。但其新作品《如果他能成为灰烬之王,他将让这片土地燃烧》则弱了一些,标题来自于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作品由数个悬空的大小不一的“地球”构成,金色的陆地、黑色的海洋。它既没有和标题所指涉的流行文化产生何种共鸣,又没有在作品本身上引起任何关于何种话题的发问或质问,甚至也没有其他作品那样让观众觉得渺小这样的初级感官上的体验,似乎只有空而美的宇宙、浩瀚、自然这样的空泛字眼,成为吸引观众来拍照的华丽背景。
“锈迹斑斑”和“磨损”是布拉德福特作品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其社会议题的指涉也展现出来社会本来的样子:在基础架构之上由大众媒体创造的意识形态的层层叠叠,并最终自我破坏、自我修补,把三维的社会压扁成二维的作品展现在观众眼前。
原文发表于《艺术当代》2019年11月